新闻动态

红色后代看望106岁老红军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10    点击次数:116

106岁,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,而是一段从枪林弹雨走来的传奇人生。2024年4月28日,几位八路军研究会成员和社会各界代表踏入太原985医院,专程去看望这位健在的老红军马志选。有人说,“你能活到一百岁已经难得,他还从刀山火海里走出来”!可这样一个活着的历史见证,却让人忍不住想问:我们在纪念他的荣耀时,是不是也忘记了什么?这个问题,留着咱们一会儿慢慢聊。

其实大家都知道,纪念太原解放75周年和五一节,跟马志选老人这类传奇人物密不可分。他1918年生于四川平昌,14岁加入红军,最早在川陕根据地参加反“围剿”。老百姓家里也许都还存着“红军过家门”的故事,翻雪山、过草地,夜袭阳明堡、百团大战,还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,马志选走过的每一码路,见证的每一枪一弹都是真枪实弹,不是电影画面。在场有八路军研究会会员,还有“八路军后代”、“中国好人”。有人说,“这帮老兵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”。但也有人问:“我们现在的年轻人,还知道八一勋章、红星勋章是干嘛的吗?”在这些历史照片、老兵荣誉勋章、静默纪念碑旁,有人默默投花,有人拍照留念,朋友圈点赞的理由却各有不同:有人感动,有人觉得是“打卡网红地”,还有人根本不考虑历史,只发一条“老爷爷真厉害”就完事了。能看出,老百姓的情感其实挺复杂。年长一辈在现场泪目,年轻人则是在想:“看完历史还能给我带来啥?”

等到中午,红色后代刘晋英设宴款待来宾,大家热热闹闹交流“光辉业绩”,场面一度温馨。可表面的热闹掩饰不了网络上浮现的冷静声音。“现在再提长征、提八路军,还有多少人真心在意?”反方观点开始冒头:有人觉得,一味地纪念其实变成了形式,大家重视的是照片、勋章,而不是精神传承。还真有不少网友专门指出:“纪念不是目的,生活才是。过去历史不是今天普通人柴米油盐的给养。”也有人质疑:“红色精神适合今天吗?市场经济时代,人和人关系冷淡,谁会再讲牺牲?”整个事件,表面是一次红色精神的传递,实际上大家情感各不一样。比如那位参与献花的穿校服的小姑娘,现场采访时挠头:“记住历史很重要,但以后做什么,还是要自己决定。”现实中的年轻人,确实不像宣传片里那样“满腔热血”,而是更实际、更冷静。就连一些家属都坦言:“我们骨子里敬重先辈,但也担心过度仪式反而让孩子们‘审美疲劳'。”

就在大家觉得活动处理得妥妥当当时,突然一条新闻炸开锅:106岁的马志选亲口讲述,自己当年其实并不是“天生的英雄”,反而曾在长征途中觉得“撑不住了”,是战友情和家国信念让他挣扎着活下来。这个真实的自述,把前面那些光环全部颠覆了,网友反而被深深触动,“原来英雄也怕死,也想家,也想活得轻松点。”矛盾一下激化,各方开始激辩:一种是“英雄不怕死”传统观念,另一种是“英雄其实很普通人性”的新鲜解读。社交媒体上,“不完美英雄”成为热搜关键词,有人大呼:“这才是真正的伟大!”但老一辈却有些坐不住,觉得这样说是不敬先烈。前面暗藏的伏笔——“精神遗产是否适合时代”——此刻爆发,原来过去的荣耀和现实着实是两回事儿,大家终于意识到,纪念活动不只是怀旧,也关乎每个人“如何面对艰难”的人生选择。

热议之后,表面上看气氛又缓和了些。朋友圈晒红军故事、长征金句的多了起来,上一辈给孩子讲“马老的故事”,但却藏着新的潜在危机。不少人担忧:“红色记忆是不是又变成了另一个打卡点?”有的人觉得活动办得莹莹洒洒,实则纪念已经快成了一种惯例,甚至任务。更大的障碍浮现:精神传承到底怎么能落地?储存在博物馆、纪念碑里,就够了吗?2024年的中国,社会节奏变化快,年轻人的兴趣点千变万化,调研数据显示,18-25岁的受访者里,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能准确说出“八一勋章”的历史。这何尝不是一种失落?而另一边,老一辈越来越主张“要让下一代记住吃苦”,年轻人却质问:“我们现在还需要学习‘不怕死'吗?我们更想知道怎么幸福生活。”双方对立,和解难上加难。再加上现实生活的压力和互联网语境的冲刷,红色记忆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出现了割裂。

真是不得不说,要是“传承”就是把故事念一遍、仪式做一做,那可真是省事多了。那些说红色精神“自会流传”的,恐怕没想过今天年轻人的压力和关心点早变了。大伙都说纪念活动有意义,可你见谁家孩子回去就睡地铺、吃窝窝头?有些人还自信地讲,“历史不能忘,精神自会传”,这话听听就好。实际情况呢?只靠怀旧,英雄就能再“炼”出来?要是都像“互联网巡礼”一样走走过场,还不如老老实实和老人聊聊家常,问问他长征时为什么坚持;日常工作遇到困难时,或许那种“死撑到底”的气质才有点价值。至于那些把仪式当表演、把勋章拍照发朋友圈求赞的,这种“精神”能留几天?表面一套,心里一套,不如直说:大家都不傻,传承靠嘴不靠谱,靠情感、靠共鸣才行。说白了,人人都能喊“致敬”,可不是人人都愿意“吃苦”。

红色精神该怎么传承?是真心感动还是变成摆设?有人说,只有年轻人发自内心地接受,革命精神才能真正留下来。可也有人反唇相讥,觉得这一代人稳定安逸,谈理想太“空”。照这么说,那些一次次挥泪纪念活动,到底是缅怀过去,还是给当代人“心理按摩”?你觉得让英雄故事常驻心间靠搞仪式、听讲座行得通吗?欢迎留言说说,你更支持哪一种?